发布日期:2025-07-05 23:01 点击次数:55
图片
【解读】这一章是全书的纲领,开示孝道的宗旨,阐述了孝的三个层次:开始于侍奉父母,扩大到为国家、为人民服务,最终是成圣成贤,回归本善。
【原文】仲尼居(1),曾子侍(2)。子(3)曰:“先王有至德要道(4),以顺天下(5),民用和睦(6),上下(7)无怨。汝(8)知之乎?”曾子避席(9)曰:“参不敏(10),何足以知之(11)?”子曰:“夫(12)孝,德之本也(13),教之所由生也(14)。复坐(15),吾语汝。身体发肤(16),受之父母(17),不敢毁伤,孝之始也。立身行道(18),扬名于后世,以显父母,孝之终也。夫孝,始于事亲,中于事君,终(19)于立身。《大雅(20)》云:'无念尔祖(21),聿修厥德(22)。’”
【翻译】孔子闲居在家,曾子在一旁陪侍着。孔子说:“古代圣明的君王拥有最崇高的道德、最切要的道理,用它来治理天下,百姓因此和睦相处,君臣上下之间没有怨恨不满。你知道这其中的道理吗?”曾子连忙离开自己的坐席,恭敬地回答说:“我不够聪明,怎么能够知道呢?”孔子说:“孝,是一切道德的根本,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。你再坐下,我告诉你。人的身体、毛发、皮肤,都是从父母那里得来的,不敢轻易地损伤毁坏,这是实行孝道的开始。在社会上安身立命,践行道义,使自己的名声显扬于后世,从而使父母也能显耀荣光,这是实行孝道的最终目标。所谓孝道,开始于侍奉父母,中间表现为侍奉君主,最终的目的是成就自己的人生价值、树立良好的品德。《诗经・大雅》里说:'怎能不追念你的祖先呢?要努力修养自身的德行。’”【注释】(1)仲尼居:仲尼,孔子的字。居,闲坐。
(2)曾子侍:曾子,名参,字子舆。侍,卑者侍奉在尊者之侧。侍有坐有立,此处当为侍坐在侧。邢《疏》中说:“夫子以六经设教,随事表名,虽道由孝生,而孝纲未举,将欲开明其道,垂之来裔。以曾参之孝,先有重名,乃假因闲居,为之陈说。自标己字,称仲尼居,呼参为子,称曾子侍,建此两句,以起师资问答之体,似若别有承受而记录之。”
(3)子:本为古代男子的通用美称。
(4)先王有至德要道:先王,指古代的圣德之王,如夏禹、商汤、周文王、周武王。至德,最美好、最高尚的德行,即指下文之孝行。要道,最重要的道理。
(5)顺:顺从,使天下人心顺服。
(6)民用和睦:用,因而,由此。和睦,和,协调、融洽;睦,相亲。
(7)上下:指各种人之间。古代为等级社会,人与人之间有上下尊卑的等级区分。
(8)汝:你。此处指曾参。
(9)避席:离席而立。曾参本侍坐于侧,因孔子问话,曾参为表示对老师的恭敬,因而起身离开坐席,站立回答。
(10)不敏:敏,聪明、睿达、有智慧。不敏,为曾参自谦之词,犹言愚钝、鲁钝。
(11)何足以知之:足,够得上、配得上。此处为曾参自谦之词。邢《疏》言:“又假言,参闻夫子之说,乃避所居之席,起而对曰:'参性不聪敏,何足以知先王之至德要道之言义?’”
(12)夫:发语词。
(13)德之本也:本,根本。邢《疏》言:“此依郑注,引其圣治章文也。言孝行最大,故为德之本也。德则至德也。”邢《疏》云:“《正义》曰:云'孝者,德之至,道之要也’,依王肃义,德以孝而至,道以孝而要,是道德不离于孝。殷仲文曰:穷理之至,以一管众为要。”
(14)教之所由生也:教,指教化。邢《疏》言:“《正义》曰:此依韦注也。案《礼记·祭义》称曾子云'众之本教曰孝’,《尚书》'敬敷五教’,解者谓教父以义,教母以慈,教兄以友,教弟以恭,教子以孝。举此,则其余顺人之教,皆可知也。”
(15)复坐:复,重新。因曾参回答问话后仍然站立着,故让其重新坐下。
(16)身体发肤:身,头颈胸腹。体,四肢。发,身上的毛发。肤,皮肤。
(17)受之父母:受,接受。指子女的肉体是父母给予的。
(18)立身行道:立,树立、成就。立身,树立自身于天地之间,指有崇高的道德修养,成就功名与事业。行道,实行天下的大道。
(19)终:最后,老年时,或言指孝道的终极阶段、最高要求。
(20)大雅:下引诗句《诗经·大雅·文王》。《文王》为大雅中的一首诗歌。
(21)无念尔祖:无,发声词,无义。念,想念。尔祖,你的先祖。
(22)聿修厥德:聿,语助词。厥,代词,其,指文王。
《孝经》第二章【解读】这一章讲述天子的孝道,论说天子如何把爱敬双亲之心扩展至天下百姓,让人民受到感化,都能效法天子而去尽孝。
【原文】子曰(1):爱亲者,不敢恶于人(2);敬亲者,不敢慢于人(3)。爱敬尽于事亲,而德教加于百姓,形(4)于四海。蓋(5)天子之孝也。《甫刑》(6)云:“一人有庆(7),兆民赖之(8)。”
【翻译】孔子说:天子真正爱护自己的父母,也就不敢厌恶任何人;真正尊敬自己的父母,也就不敢轻慢任何人。天子竭尽爱护尊敬来侍奉双亲,将这种道德教育推广到天下百姓,让四海之民都能起而效法,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啊!《尚书·吕刑》说:“天子有爱敬父母的善德,天下万民都会仰赖他。”
【注释】(1)子曰:本章承接上章之文,还是孔子对曾参的讲话。自此及以下四章,皆为孔子一次所讲的话。故正文不再出现“子曰”。
(2)不敢恶于人:恶,厌恶、憎恨、不喜欢。意为天子作为热爱自己父母的人,就要扩大去热爱天下的父母亲。
(3)不敢慢于人:慢,轻侮、怠慢。此句言天子要广泛地敬重他人。
(4)形:通“型”。法式,典范。
(5)蓋:语气词。多用于句首。
(6)甫刑:即《尚书》中的《吕刑》篇。
(7)一人有庆:一人,指天子。庆,善。
(8)兆民赖之:兆民,万民,指天下的所有人。古人所说的“兆”,即指一百万,也指十亿,后指一万亿。此处泛言极多,非实数。赖,依靠、凭借、仰赖。
《孝经》第三章【解读】这一章是讲述诸侯的孝道。诸侯应以谦逊谨慎、不骄不奢的态度,遵守法律法规,节约生活费用,这样才能够长守富贵,保全自己的国家,使官员百姓和睦安乐。
【翻译】(诸侯)处在万民之上而不骄慢,即使身居高位,也不会产生倾覆的危险;节约费用,谨守法度,即使财富充足,也不会奢侈浪费。身处高位而没有倾覆的危险,所以能长久地保持他的尊贵;财富充裕而不奢侈挥霍,所以能长久地保持他的富有。能使富有和尊贵不离开自身,然后才能保全社稷,使自己的人民和睦相处,这就是诸侯的孝道啊!《诗经·小雅》说:“要戒慎恐惧,小心谨慎,就像站在深渊之旁,又像踏在薄冰之上。”
【原文】在上不骄(1),高而不危(2);制节谨度(3),满而不溢(4)。高而不危,所以长守贵也;满而不溢,所以长守富也。富贵不离其身,然后能保其社稷(5),而和其民人(6)。蓋诸侯之孝也。《诗》(7)云:“战战兢兢,如临深渊,如履薄冰。”
【注释】(1)在上不骄:在上,诸侯为列国之君,贵在一国臣民之上,故言“在上”,即处于高位的意思。骄,自满、自高自大。无礼为骄。
(2)高而不危:高即上,言诸侯居于一国最高之位,所处甚高。危,危殆、危害。此接上句,意为诸侯居于万人之上的高位,仍能不自高自大,则不会发生危殆。
(3)制节谨度:制节,花费节省,生活俭朴。谨度,指言行谨慎而合乎礼法。
(4)满而不溢:满,国库充实,钱财很多。溢,过分,此处指生活奢侈,与骄相对。
(5)社稷:社是祭祀土神的场所,亦代指土神;稷为五谷之长,是谷神。
(6)和其民人:民人,即人民、百姓。
(7)诗:以下引文,见《诗经·小雅·小旻》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下一篇:没有了